當生活被工作綁架,
贖回自我的代價是多少?
一位聰明美麗的專業女性,熱愛工作到快「掛了」,
身體踩下緊急煞車,拒絕再往前走一步。
在山間療養機構,面對蒼茫的雪地,
她提筆寫下:我親愛的生活,你好嗎?……
德國最年輕的教授、政府發言人、知名媒體人
揭露自身burnout經驗,細述走過才知道的痛
親愛的生活:
我非常遺憾在我至今所做的一切中缺少了你。
回到我身邊,請接受我,我也將接受你,因為我是多麼想念你……
十五年來我環遊世界各處,工作、演講、寫作、求事、出任代表,一直到非就醫不可的地步。我對自己對四周環境都沒有畫上界線,周遭的環境對我過多的要求猶如水蛭將宿主的血吸乾。我是真的樂在工作,然而在這所有一切當中我無法找到介於「太多」與「太少」之間的「中間點」。
美瑞安.梅克爾是德國當代極知名的女性公眾人物,曾身居政府機關要職,三十二歲即成為德國最年輕的教授,長期為企業提供諮詢,為國會提供建言。在外人看來,她事業有成,無比風光。然而,每天馬不停蹄的行程,和永無止境的工作,讓她面臨險境而不自知。在她身上,恰恰發生了她向大眾呼籲的事。當她再次被大量工作、訊息、旅行以及公私往來的信件淹沒時,她一夕之間整個人「垮掉」,診斷的結果是:burnout!
「Burnout」是一個醫學上的專有病名,譯為「專業枯(耗)竭」,或比較熟悉的「工作倦怠」、「過勞死」。梅克爾從未在工作上踩下剎車,等到她發現一切對她來說「太多」的時候,身體已經拒絕再往前一步了。她來到山間一所醫療機構,試圖面對並瞭解,長年來她的工作、各地奔波與繁忙的活動把她帶到了哪裡?她精準分析自身感受、揭開舊傷口,讓自己看清,如果總是同時處理多項任務、一心多用、時時刻刻在溝通交流、生活失去了界線,人會發生什麼事?在這裡,她給自己的生活寫了一封信,反省與思考自己的人生,真正開始和自己對話。
從未有一位如此「高位階」的成功專業人士,揭露自己「熱愛工作到快掛了」、「因投入工作而要看醫生」的個人經歷。她的故事真誠,同時也點醒了世人,重新檢視我們工作與生活的關係。
全書以梅克爾在醫院的「醫療禁閉日」為主軸。時而逸出,回憶過往人生,包括家庭、友誼、職業生涯、工作發展,還有醫院的療程、心理學與社會學的理論、治療團體與諮商互動等等。感性與理性兼具,讓身為職場工作者的我們,在閱讀的同時也衡量自己「工作與生活」的天秤。
本書特色
1成功專業人士揭露自己burnout(專業枯〔耗〕)竭)、「工作到要就醫」的親身經歷。主題觸及當今職場普遍的現象。
2真人真事,娓娓道來走過才知道的痛,重新思索工作與生活的關係。
3感性與理性兼具的書寫。
〈專文推薦〉重新擁回失序的自己 蘇絢慧
向著我的一扇窗
醫療禁閉
我的感官
生活失去界線
山間夜未眠
外在世界和內在世界
飲食節制及其他更多的連結
我的範疇謬誤
他人的生活
心中的島嶼
酒癮道謝之後離去
容易照顧、容易保養的
運作與生活
內在的領悟
誰是我的朋友
紋(文)理
親愛的生活
實踐大學時尚與媒體設計研究所所長 曲家瑞.交通大學校長 吳妍華.《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長 林文玲.《Money錢》雜誌顧問 林奇芬.理財作家、財經節目主持人 夏韻芬.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 徐璐.三立電視台新聞部總編輯 陳雅琳.編劇、作家 陳慧如.律師 賴芳玉.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蘇絢慧.中廣流行網「蘭萱時間」主持人 蘭萱
強力推薦
不只閱讀,更是與自己的靈魂對話,發現生命中的遺漏。
《經理人》月刊總編輯長 林文玲
是否我們的生活與我們自己早已形同末路,各過各的,而我們卻渾然不覺?隨著書中的省思,我們帶著新的眼光與感受,重新檢視走在「生活」與「工作」這條鋼索上的自己。
《Money錢》雜誌顧問 林奇芬
誠如作者的領悟:「我需要找到一個屬於自己的內在空間,才能安處於世。」這是一個簡單的領悟,卻是重建自我的漫漫長路中,一切的開始。
台灣好基金會執行長 徐璐
作為一個妻子,母親,工作狂,我在今年因免疫系統失調而住院治療,因此完全能夠理解作者所描述的,那個沒有工作,沒有成就,沒有待辦事項,卻也安靜到令人難過的病房。在那期間我得到的體會就是,病痛並非帶來絕望,而是帶來一種對身體與生活的希望。因為你終於注意到它,注意到你的身體為你的生活付出貢獻,你才會珍惜它,愛護它,並且保養它。
編劇、作家 陳慧如
這本書讓我再度連結自己所走過的生命,也回看自己究竟是如何將日子過成那樣;如此的忽視自己,不在乎自己,並且無限度的使用自己。請來得及饒過自己、放了自己,當一切都還有機會調整與改變。我很難表達出我有多喜歡這本書,相信看見這本書的讀者,也和我一樣,是上天挑選中你,要你好好善待自己、重整生活、修復身心。
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 蘇絢慧
成功是什麼?若有人告訴你(妳),伴隨成功而來的很可能是一種折磨身心、崩裂生活的專屬「高檔憂鬱症」,這時,你(妳)是否願意暫緩腳步、回頭檢視,問問許久未正視的鏡中自己:這是否就是我想要的成功?我想要的人生?
中廣流行網「蘭萱時間」主持人 蘭萱
在資訊爆炸、強調功能、重視成功、人人展現光鮮亮麗一面的世界中,這一則故事具有高度真實性,喚醒了世人。
《法蘭克福匯報》
本書敘述「耗竭」、「過勞」的親身經驗,幫助身陷「永無止境可能」中的人。書中所述應對之道,是鐵錚錚的生活智慧。
《南德日報》
推薦序
重新擁回失序的自己∕蘇絢慧
收到《寫給我的生活的信》一書的書稿時,我先看了書介,隨即展開閱讀,然後,很快的,我就決定要為本書作推薦。我相信這一切不是偶然,這本書來得正是時候,我已自覺走在「耗竭」〈burnout〉邊緣好一段時日了。無數次我納悶是不是我必須倒下,得到醫矚,有了權利住進一間被隔離的病房時,我才能被允許(或者我自己才能允許)我可以停止下來,靜止下來,不需要再掛心著任何事,也不需要再履行著任何計畫,更不需要再馬不停蹄的奔走與轉換角色以迎合各種需要?
我的生命有著無數的工作計畫,無數被預約的行程,還有許多被預約好的諮商門診。我喜歡這些事,也樂愛自己的工作,但曾幾何時,我像被時間的潮流推著走、推著走,卻在不知不覺中不再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失去了與自己的心連結的時間,甚至失去了品嚐「活著」的滋味是什麼。剩下的感受,是有如作者美瑞安.梅克爾的許多經驗:頭暈、無限的疲倦、許多的影像與想法在腦中氾濫而無法專注傾聽,甚至無法再靜止下來好好閱讀與感受。
我所做的工作是醫療的一部份,特別是針對人們的生活適應與情緒壓力提出因應方式,我當然深知自己的狀態已經有所警訊,但基於責任心也罷,不忍割捨他人的需求也罷,或是有太多自己想去實現的夢想也是,我就是難以調整這樣的日子,每日工作時間超過十二小時,睡眠也只在四至五個小時左右。日積月累下,許多症狀都一一浮現,無論是身體的,或是心理的。
直到我夢到我在一間房子內,有一隻巨大的蠶攀附在房子的天花板邊緣,開始吞食房子四邊牆壁。夢中,我看著這隻巨大的蠶,直覺大事不妙,房子恐怕不保,並覺得可怕與噁心,怎麼可能有這麼大的蠶存在。
醒來後餘悸猶存,但明白這個夢所要表達的象徵影像是:「蠶食」。我的生命(房子往往被隱喻為個體生命本身,或內在的狀態)正一點一滴的耗竭,猶如是被一隻巨大飢餓的蠶侵蝕著,漸漸失去完整性。
在這個夢以後,我決定即使無法立即改變生活狀態,我也要有意識的一點一滴的調整與改變;包括我對自己身體的關照,我與自己身體及心的連結,並且調整許多失去界限的工作安排,還給自己一些生命的空間,去重新選擇能讓自己享受與真實喜歡的安排。
這本書讓我再度連結自己所走過的生命,也回看自己究竟是如何將日子過成那樣;如此的忽視自己,不在乎自己,並且無限度的使用自己。
台灣,逃離不了資本社會的命運,身心耗竭情況的人越來越多。上班族、職業婦女、單親父母親、長期照顧者、各專業工作領域者,社會福利與警政工作者…. 等,許多人都在忙碌中過日,如機械般的運作。「不能休息」是許多人的感慨,除了生存的經濟需求因素外,越來越多人的工作與生活型態是責任制的,這意謂著只要你在職位上、角色上,你就有責任面對與處理,你必須不停的付出心力因應,幾乎沒有結束的一天,除非你不在那個位置上。這是很可怕的,這傳達出一種訊息:「你不應該累、也不應該停、更不應該照顧自己的感受與需求」。
漸漸的,你承擔超過你可以負荷的壓力重擔,卻因自我身心的分裂而渾然不覺,無法及時調整,接下來的情況便會慢慢失控、慢慢失序,像是:
莫名其妙的流淚不止
莫名其妙的易怒或沮喪
三不五時的想要輕生結束痛苦或是消失在世界上
無盡的頭痛頭暈
心跳呼吸的忽快忽慢
怎麼也好不了的感冒
感覺做了許多事,卻感覺不到任何成就感與滿足,反而有空洞與恍神的感覺
以上的情況,都顯示出情緒耗竭與體力耗竭的情況正在發生。
《寫給我的生活的信》一書能讓失序失控的我們有了一個借鏡,好好的正視自己的生命是如何被消耗、如何被使用。透過美瑞安.梅克爾真誠與真實的說出她的生命與所過的日子,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好好的看見自己,與自己重新連結。停止那些傷害自己的行為,也停止將自己四分五裂的生活,如果非不得已,也要為自己保留一段只屬於自己一個人的時間與空間,讓這安全的基地好好的修復你、滋養你。
美瑞安.梅克爾的新書,讓我們知道當你越想控制住環境,越想掌控所有行程,越想一切都不要出錯,你的身體與心靈因此過度用力與過度承受,以致使你自己的狀態越來越失序與失控。請來得及饒過自己、放了自己,當一切都還有機會調整與改變。
我很難表達出我有多喜歡這本書。我衷心期望台灣社會的人們都有機會看見這本書。而我相信看見這本書的讀者,也和我一樣,是上天挑選中你,要你好好善待自己、重整生活、修復身心,然後,創造你喜樂、有品質的新生命。
(本文作者現為馬偕紀念醫院協談中心諮商心理師)